7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本次会议有如下要点:
1.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2. 会议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3. 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
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从工业生产到居民生活……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已经扩展到经济社会的各个角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强调要“突出应用导向”“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
在业内人士看来,“人工智能+”通过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是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战略举措。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创新引领和产业赋能作用,既带动数字产业整体升级,培育大模型、智能体、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促进钢铁、石化、机械等产业智能化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认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还有助于发挥人工智能的普惠作用,促进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交通、城市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有力促进数字消费,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优化社会治理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关键环节,在技术创新、产业培育、要素集聚、应用赋能等方面取得较好发展。
本次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人工智能+’要围绕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痛点、难点问题,从应用场景的‘小切口’出发,选择适合行业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实施方案。”赵刚表示。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智库研究员刘典建议,通过建设开放型产业协作平台,促进智能制造装备厂商、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等主体间的技术资源共享与商业模式创新。此外,政府层面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税收优惠等方式,降低企业技术研发风险,同时建立市场化技术交易平台促进供需对接;企业端则要打通实验室原型开发与量产部署间的转化通道,重点培育具备工程化交付能力的中间层机构。
对个人消费贷款和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
本次会议还明确提出,要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会议指出,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有利于通过财政金融联动的方式,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更好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
“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生产的动力和最终目的。”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谈到,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发力点,是当前和未来宏观政策的重中之重,是应对内外部冲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次会议提出的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正是为了大力提振消费。
董希淼表示,今年以来,在一系列增量政策措施推动下,国内消费市场回升向好,但恢复的态势并不稳固,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仍然较为疲软,物价水平还在低位徘徊,市场信心和预期偏弱。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财政贴息,一方面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提高居民运用金融杠杆扩大消费的意愿和能力;一方面降低消费领域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支持和鼓励经营主体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适度让利于民。总之,财政贴息政策将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发力,并强化与金融政策协同,进一步助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为了让政策更好落地,业内专家建议将贴息政策嵌入消费场景,并简化申请流程和手续,让消费者和商家方便申请甚至是一键申请、立等可得,此外,强化与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国补”、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协同,形成叠加效应,最大程度发挥政策效用。
当然券商配资官网,也有业内人士提醒,中长期来看,促消费关键要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让居民没有后顾之忧,能消费、敢消费,才能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并形成有效的消费信贷需求,实现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汇丰中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